構筑“雙創”新高地
——關于紫陽引領返鄉人才創業創新的調查
紫陽,是勞動力資源大縣,同時也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大縣。從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早起步、九十年代快上路、世紀之交邁大步、新世紀輕車熟路。歷經30年的變遷和兩代人的更替;從“中國秦巴山區扶貧世行勞務項目”、“推進西部開發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返鄉創業”三大項目的實施到全國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及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的創建。積極探索并積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功經驗、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場經濟頭腦、有一定積累資本、有自身創業能力的成功人士,已成為紫陽創業就業的一大寶貴財富。該縣緊扣“產業強縣”發展,實施“五個一批”戰略,積極鼓勵一批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帶回一筆資金、引進一批技術,扶持一批勞動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帶動一批產業,吸引一大批城鄉勞動力就業、造就一方百姓安身立業,引領脫貧致富,促進縣域經濟全面發展。
紫陽“雙創”基本情況
紫陽縣位于陜南秦巴山區,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道號“紫陽”)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意寓“紫氣東來、陽光普照”。止2016年底,全縣國土總面積2204平方公里,轄17個鎮,175個行政村.總人口34.2萬人,農村勞動力18.28萬人,富余勞動力9.1萬人。過去五年,成功創建了省級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縣,打造創業示范鎮4個,創業示范鎮3個;全縣累計新增城鎮就業9388人,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6580余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2萬人次,創勞務收入近50億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億元,扶持8000余人成功創業。通過各項優惠政策使5.5萬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與此同時,紫陽充分發揮紫陽獨具特色的富硒資源優勢,以茶葉加工龍頭企業、蒿坪硒谷工業園、紫陽開源實業等為依托、加大對以茶葉為主的系列富硒產品開發。近兩年累計安排財政資金2000萬元分別用于大學生發展電子商務和扶持創業。通過互聯網+富硒資源,引導大學生創業、引領農民精準脫貧快速致富。于2015年9月組建升級建設了8000平方米的縣級電商創業服務(孵化)中心,在9個鎮建成鎮級電商服務站,形成45個村級電商扶貧示范網,初步構建了連通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先后組織電商培訓2000人次,兩年累計實現線上交易額突破2億元大關。電商創客林紅梅利用利用紫陽籍大學生、外出務工人群等家鄉情懷作為紐帶,通過微博、微信、QQ群建立38個微社團開創了一條符合紫陽縣情實際的全新電商“微營銷模式”創立“紫陽十萬微商大軍”。全縣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解決脫貧人口達5000多人。受益人群超過8000人,從而使該縣搭乘互聯網時代列車駛入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和紫陽經濟發展的“高速路”。去年紫陽被國家商務部等部委正式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創業創新具體措施
紫陽抓住全國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和農民工等“返鄉創業”試點縣的重大機遇,按照“政府促進、社會支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業”的工作思路,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一是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按照縣政府的工作部署,重點組織實施修腳足療、電子商務、特色烹飪等“五大技能”免費培訓,按照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學費免食宿費、補貼交通費、穩就業穩收入“三包兩免一補兩穩”優惠政策,采取“訂單式”定向培訓方法,近三年共開設10余種專業、168個班次、培訓1.66余萬學員。根據后期跟蹤回訪統計,培訓學員就業率在70%左右。
二是搭建基層創業平臺,通過建立基層創業就業服務平臺,打造紫陽縣電子商務服務創業孵化和紫陽縣蒿坪鎮雙星社區農貿市場創業孵化“兩個基地”,創建了向陽、蒿平、紅春三個鎮級創業就業服務站和城關四社區、向陽居委會、蒿平鎮社區以及王家河村等8個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啟動開展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
三是提供優惠政策服務,按照重點扶持500戶個體工商創業示范戶、1000戶林下種植養殖業大戶、100戶小微企業、10戶勞動密集型企業和“1對1”的幫扶(就業扶持“五個一“)扶持創業的工作模式,對當年新招用農村富余勞動力、失業人員、復員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達到現有在職職工30%以上且參加了職工社會保險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累計發放4億元小額貸款扶持8000余人成功創業,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措施帶動5.5萬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四是“民生為本、人才優先”,大力實施人才引進計劃,五年來累計新招錄各類人才638人;2017年,紫陽落實安康市“百千萬”人才工程,出臺了2017年“22雙百711”人才計劃:建立紫陽發展智庫,在全國范圍內聘請20名專家顧問、計劃招錄教師200名、引進100名領軍人才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組織100名民營企業家等專業人才走出去培訓學習、實施7000人免費技能培訓計劃,充分利用產茶大縣富硒資源優勢集中培訓100余名茶葉技術師資骨干施茶產業10000人技能培訓及推廣工程。
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和能工巧匠應有的作用,全縣能工巧匠444人,其中傳統手工業231人(藤條編織130人),超過能工巧匠總人數的50%,其余工業82人、農業66人、建筑46、服務業19人。涌現出培訓百名“繡才”的刺繡培訓師曹愛林和獨具匠心的“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紫陽民間工匠石雕藝人黎成生等民間能工巧匠和鄉土人才。
當前創業創新特點
從“鳳還巢”到“創業潮”, 紫陽縣已有3000多人返鄉創業,創辦各類經濟實體3000多家,因此帶動5萬多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一大批外出務工者從“候鳥”變成了“歸雁”,涌現出發展農村主導產業的“茶王”孫洪軍、“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 康俊欽、返鄉創業固守本土發展養殖業的“雞司令”龍倫增、“安康山野豬養殖大王”全國“創業之星”覃沛亮、電商王子“互聯網石榴銷售大王”李申軍等創業明星以及王思蘭、王自維、曹愛林等500多名婦女創業帶頭人。去年,紫陽被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批準為全國首批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這是繼紫陽獲全國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后該縣引領城鄉勞動力由“打工潮”向“創業潮” 、從有序有效流動轉移到返鄉創業創新的重大歷史性轉折。
工廠辦在家門口、解決就業“三留守”,近年來,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紛紛回鄉創業:紫陽紅椿鎮盤龍村福建莆田鉅源鞋業董事長唐畢剛在家鄉紅椿移民安置社區辦起了鉅服鞋廠,投資1.2億元,年產成品鞋面120萬雙,開工即安置300多搬遷移民就業。紫陽高橋鎮李遠權放棄年進百萬元的煤窯老板不做,先后注冊5000萬元成立了紫陽開源富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高橋裴壩村建起了開源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園區、移民安置社區、玉米深加工車間,并通過移民安置、土地流轉、玉米種植、黑豬養殖、工廠上班、園區務工六種方式帶動高橋10村420戶1637人鄉親們就地就近就業從而走上精準脫貧攻堅快速致富的發展道路。特別是由公司自主研發的“紫陽味道”——“深磨坊”玉米營養餐系列產品的上線、上市與全縣5萬農戶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戶2萬戶貧困人口8萬余人。占地2000平方米、投入554萬元的蒿坪硒谷工業園的雙星社區農貿市場農民工返鄉創業孵化基地一次性容納200余就業崗位覆蓋人群達4000多社區居民。紅椿鉅服鞋廠質量總監趙華艷:我以前在廣州皮鞋廠干了15年,月工資8千到萬元,但最令我牽掛的就是家里兩個娃娃和四個老人,F在不用為此發愁了,在自己家門口干老本行,工資每月可拿到4000元,上班能掙錢,下班有個家,既照顧了老人和娃娃又感受到回家時其樂融融的親情溫暖。
“紫陽修腳”成為悄然興起的新興產業,紫陽縣高橋鎮鐵佛村的修腳創業成功人士鄭遠元,這個初中都沒有讀滿,14歲就外出打工的山里娃,憑手中一把修腳刀從事修腳養生行業,經過幾年的打拼,修(繡)出絢麗人生,一舉成為“80后修腳創業第一刀”、“全國誠信企業家”和修腳養生行業的領軍人物及業界精英并擁有遍布全國各地1400多家修腳連鎖店的董事長,其員工超過10000多人,屬下170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并脫貧致富。2016年鄭遠元的公司營業收入達15個億,該公司積累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有30多人。僅他所在的高橋鎮鐵佛村通過修腳足療養生行業存款在100萬元以上的創業成功的“小老板”就有200戶,1000萬元的20戶,過億的2戶。紫陽縣人社部門充分發揮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的政府公益效應和“鄭遠元修腳”的市場行業優勢,傾情打造“紫陽修腳師”誠信品牌。通過訂單免費培訓1.3萬余“紫陽修腳師”使10000多人走上就業崗位,月工資穩定在4000以上,人均年收入達5萬元,一個“紫陽修腳師”一年攬回六年的農民純收入。該縣瓦廟鎮的賀代興2014年參加了該縣人社局舉辦的第一批修腳養生技能培訓班培訓,結業后在“鄭遠元修腳”連鎖店上班,剛開始,為顧客修腳一次只有20元的報酬,后來分別擔任店長和福州片區經理,月工資在萬元以上,現年薪已達100萬元。紫陽在全國各地開修腳店的超過2000多家,因此帶動從業人員1.8萬人,年創收超過6億元,超過該縣財政總收入2.9億元的2倍,支掌起紫陽勞務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該縣領跑培訓就業、脫貧攻堅的當家產業和創業經濟、農村經濟、縣域經濟的一大亮點。
“雙創”存在的問題
近兩年,紫陽的“雙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紫陽的修腳產業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但由于是剛剛興起的新興產業,在相當層面上還存在認識上的差距;修腳產業的發展也不平衡;修腳培訓中心沒有專門的機構和工作人員,目前只是由縣人社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代管和抽調的兼職及臨聘工作人員負責修腳技能等五大免費培訓工作,直接影響技能培訓的質量和其他相關業務的正常開展;至今縣上尚未形成發展修腳產業的指導性文件和具體的實施方案,直接影響紫陽修腳產業的持續發展。
二是對鄉土人才和能工巧匠尚缺乏相應的組織指導,特別是一些民間藝人因政策和歷史原因造成身體上的殘疾和生活上的貧困直接影響才能的充分發揮。向陽鎮社區的曹愛林曾經免費培訓100多名殘疾青年,對紫陽民間刺繡手工業發展、殘疾人的培訓就業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特殊的貢獻,而今雙下肢全癱的她本人坐在輪椅上還要承擔一家三個殘疾人的生活。連看電視了解紫陽新聞都成為奢侈,急待相關部門予以關注!
三是缺乏對民間鄉土人才原創工藝品的保護,曾經榮獲中華人民共國全國第三屆奧林匹克書畫藝術展金獎、中華大世紀風云人物、聯合國技術促進會授于“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紫陽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紫陽民間工匠石雕藝人黎成生歷時6年精雕細刻創作出大型浮雕六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紫陽的無價之寶,據筆者了解,由于種種原因,該手工藝品而今已流入外地民間不知去向從而造成紫陽民間手工藝品寶貴財富的重大流失。
對紫陽創創新的建議
完善一個體系:完善以縣創業就業服務為中心、鎮社會保障為主體、村組(社區)勞動保障協管員為基礎、社會中介力量為補充的引領創業創新就業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紫陽被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批準為全國首批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大機遇,重點加強基層社區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根據經濟轉型時期的市場人才需求和各類創業人士的家庭背景、文化技能、年齡結構、創業愿望積極引導城鄉勞動力從盲目流動的“打工潮”到有序轉移的“鳳還巢”再向有效返鄉的“創業潮”的歷史性轉變。積極探索激發本地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實現兩個結合:充分發揮紫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的“兩個緊密結合”,特別是大力發展正在興起并已成規模的紫陽修腳產業既破解職業技能培訓招生和就業以及企業急需技能人才的三大難題又充分帶動城鄉勞動力安全轉移就業、職業教育培訓、創業創新、精準扶貧、引領農民脫貧致富、解決尋醫難看病貴、發展養生文化和旅游休閑三產服務等多種行業全面覆蓋、延伸產業鏈滾動發展、風險低投入少、短平快立竿見影的新興產業。
強化四輪驅動:一是政策促動,用足用活用夠國家和本地出臺的扶持政策,通過扶持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脫貧攻堅等為各類創業創新人才創造寬松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部門聯動、引到創業創新,構筑“雙創”新高地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整合組織人社、財政、扶貧等相關部門及鄉鎮已有資源,齊抓共管、形成聯動機制。三是典型帶動,紫陽的勞動力流動轉移歷經三十多年兩代農民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場經濟頭腦有自主創業能力有一點資本積累的成功人士,要通過他們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全面發展。四是宣傳發動,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微博、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涉及各類人才“雙創”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權益保障等基本常識,為引領各類人才創業創新就業創造良好的輿論宣傳氛圍和創業環境。
|